九月,秋风启征程,前行谱新章,新生满怀希望与憧憬进入大学校园。大学阶段作为连接有父母保护的高中和步入社会之间的桥梁,是每个青少年人生中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的转变,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是所有新生必须面对的挑战。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学生的入学适应期短则1个月,长则1年,适应良好对新生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与个性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大一新生常见的适应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变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拥抱美好的大学生活。
一、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现象与分析
01学习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不良现象
相较于中学时期普遍以灌输式、包揽式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高校的学习多采用大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和课程形式更加丰富灵活,侧重考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加之缺少中学时期教师的具体督促和指导,面对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类别更多的学科知识,新生容易缺乏目标规划,不知为何而学、从何学起,从而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导致成绩下降。此外,在大学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中,部分新生难以抵挡住诱惑“放飞自我”,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开小差、玩手机、睡觉甚至旷课,如此恶性循环,影响正常学业的完成。
02人际关系变革带来的适应不良现象
除了父母亲友,大学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有老师(辅导员、专业教师、项目指导老师等),同学(同专业、同班级、同宿舍等)以及“同事”(学生会、社团、班团委、合作小组等),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复杂多元。由于老师与学生的配比降低相较于高中师生关系比较离散、上课教室不固定班级归属感减弱、异地好友情感维系需要付出更多精力,新生的人际环境变化较大,这与大学新生进入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产生矛盾,容易形成孤独、自闭的心理。同时,面对来自五湖四海教育成长环境各异、性格偏好与价值观念不同的舍友,每天朝夕相处难免出现分歧不合,若处理不当,易使宿舍关系敏感尴尬,而长期生活在不如意的宿舍关系中,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此外,大学新生处于青春期后期阶段,在认知和行为上的自我中心性较强,尤其脱离了父母的无限包容,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不易换位思考,尤其受网络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采用回避或者敌对的模式应对矛盾冲突,以致“小事化大”。
03心理状况差异带来的适应不良现象
一方面,能够进入“211”高校,很多学生可能是中学时期的佼佼者,然而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优秀的同学很多,有的能力突出、天赋异禀、甚至全面发展,远胜于自己,心理产生落差,从而愈发苦闷、自卑、焦虑。还有部分同学可能高考发挥失利或志愿填报有误,没有进入理想的高校和专业,沉浸在懊悔和自责的情绪中,久久难以投入大学生活。另一方面,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但是又尚未成熟,急于融入社会但是又难以处理复杂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冲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信息爆炸使得00后大学生过早接受大量信息,对于抗压能力较弱、尚不具备明辨真伪的识别力的学生容易陷入盲目“内卷”或者情绪“内耗”,过早产生“生存焦虑”,忽略了自身全面发展、价值观塑造等。
二、关于提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建议
01提前了解,“向上社交”采取主动适应
调查结果显示,准大学生入校前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状况了解得越多、学业准备得越充分,其入校后的学业适应表现就越好。因此,大家可以通过学校和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等渠道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了解,打好“预防针”。开学之后,应该尽快主动探索和了解学校环境,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新学校”。
大学是扩展人脉的舞台,在“无人知晓”的新环境中,同学们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慢慢尝试克服社交恐惧症。无论你是“e人”还是“i人”,不要用标签把自己框住,准备一份具备自己风格的自我介绍,主动结交朋友,用包容的心态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建议大家适当进行“向上社交”,尽快和自己的辅导员熟悉起来,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亦可以咨询班主任、“朋辈导师”和学长学姐,了解专业相关情况,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知。
面对冲突矛盾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尝试去理解他人。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作为新生想要结识更多朋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需要注意建立的亲密关系是否健康、开展的社交活动是否有原则,警惕网络诈骗、智辩不良损友、建立正确的恋爱观。
02合理规划,独立自主养成良好习惯
大学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灵活,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如果没有目标和规划,容易陷入“报复性娱乐”。尤其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互联网时代,一味沉浸在手机娱乐中,当大脑潜移默化地适应了碎片化的、不费力气就可以获得的愉悦刺激时,就会排斥需要付出时间精力才能收获的“学习”任务,你会发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没有耐心钻研知识,且“由奢入俭难”。因此,大一新生可以从制定学期计划做起,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参考SMART原则。
除了专业课程,还需要主动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好没课的时间,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比如培养兴趣爱好,掌握必备的办公软件,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不断充实自己。还可以多多阅读学院发布的关于优秀毕业生的报道,沿着榜样的成长足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生长。
此外,由于大学之前绝大部分的生活事宜由家长承包,部分新生欠缺独立生活能力和基本生活技巧。遇到问题时,大家要相信曾经战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自己,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实在处理不了,继续求助老师、同学、家长,以此锻炼自己搜集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建议同学们珍惜开学后的军训时光,严格遵守军训的作息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磨炼大学新生的适应性训练,军训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心理坚韧性、降低社交焦虑水平。
03自我关怀,积极应对培养正向思维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有个概念叫做“自我关怀”,意指当个体处于挫折、困难和打击的境况中时,对自身的这种境况能够保持友善、开放的态度,并坦然地将此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接受并消化。研究发现,将自我关怀运用到学校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绪管理水平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和谐相处。
初入大学,大家生活经验有限,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这个时候,不要忙着自责,告诉自己“因为暂时不适应而产生消极情绪”是正常的现象。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是感受的信号。出现“心理不舒服”的状态时,同学们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绪,觉察诱发情绪变动事件背后潜在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更好地了解自己,给予自己充分的包容,表达对自己的关爱和悦纳,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认知、用积极正向的思维重新看待事件。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切实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校已形成成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体系,学校的咨询师更是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储备及心理咨询实战技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