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脱离实践,就会造成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割裂。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实践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人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因此,人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也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青年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学生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为贯彻落实“实践育人”要求,各高校都在探索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回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需求、促进学生成长的实践育人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实践逐渐以其突出的育人特色进入大众视野。
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引导下,以大学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开展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实践,学生可培养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磨炼艰苦奋斗的作风、涵育家国情怀,这对其成长为全面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正确的成才之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积极投身于实践。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它伴随人才通向光辉的顶点,并且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不论是实践内容还是形式,有了很大的突破,各赛道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但从整体上而言,学生的社会实践质量不高、深度不够,甚至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部分同学对社会实践的目的及意义不明确,往往是以拿学分为目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而要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活动开展的创新性,就需要广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与必要性。并基于此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做有高度、有厚度的社会实践。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由之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帮助他们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个人的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相统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就需要依靠社会实践。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社会需要、了解事物发展规律、了解自身专业发展、了解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依托对这些基础性背景的全面了解,才能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不进死路。
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必由之路。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整个成才过程。只有将课堂上的知识同理论实际联系起来,学思践悟、行而知之,日后才能成长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作为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他们通过“键盘屏幕”去认识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现状远多于“亲身体验”。这使得大学生理论知识获取更加方便。但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海量信息带来的便利时,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对国际局势的认识常常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影响。而社会实践面向人民、连接基层,需要学生沉下心来在实践中挺膺担当、锤炼本领,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牢信仰、坚定理想,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前文提到,要引导大学生做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所获得、有所体悟、有所成长;要让大学生在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工作学习能力、磨炼吃苦耐劳的品格,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有高度是指学生在项目选题立项之处就要在思想上立足高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他希望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本领,在奉献祖国中成长成才。
这就要求同学们,
一是要坚定家国同心、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二是要保持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价值导向;
三是要遵循艰苦奋斗、劳动至上的实践原则。
而做有厚度的社会实践则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获得详实的调研数据,取得扎实的实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大学生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
这就要求同学们,
一是要秉承坚韧不拔、敢闯敢拼的实践精神;
二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三是要坚定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实践原则。
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是以一个“准社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的,他们要学习并适应独立生活、独立生存、独立工作,但同时也要求他们培养与各种社会关系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样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练意义在于,使大学生通过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积累社会经验、学会待人接物,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逐步提高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锻炼其面对未来压力与困难的心理承受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
在社会实践的氛围里,不再是学校或教师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而是学生自发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学习;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体悟并掌握将自身所学知识与社会实况相结合、与群众思求相结合、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与自身专业转长相结合、与个人能力优势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总结出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势利导的经验办法;在社会实践的要求上,学生会培养质疑思维、创新思维,以社会研究者的视角看待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提出实际措施,真切意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经典内涵;在社会实践的场景下,发现“真问题”、探索“真设想”、培育“真成果”,切实提升个人素质、学术研究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积累自身底蕴,将这份厚度内化于自身,从而为学生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在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要求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以大学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将思想成长、科研学习与服务行动融为一体,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希望各位同学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点亮梦想,学思践悟、淬炼青春,知之愈明,行之愈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