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小小石榴籽,殷殷中华情

发布时间:2023-08-21 作者:王子菡 审核:陈熙 发布:杨倩 浏览次数:57

为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筑牢民族关系之基,使各民族和谐共处,守望相助,共同谱写“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篇章,8月12日上午情寄天山实践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伊车嘎善村进行调研

在伊车嘎善村村史馆,村委会委员丁炜现身为队员们讲解伊车嘎善村历史与变迁,并带领队员们参观锡伯族历史物品展览馆。为铭记锡伯族奋斗历史,不忘初心使命,伊车嘎善村重点发展村史建设,从历史故事到实物展示建成完善的展览体系,打造具有历史底蕴的民族文化。

据丁炜介绍,“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名言正出于伊车嘎善村。在他看来,这句口口相传的名言就是伊车嘎善村的村民写照。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统战部长吕剑人领导工作组于1953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名为“伊车嘎善”自治乡以来,2500户13个民族聚居于此互帮互助,紧密团结,共同发展,为民族团结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队员们不仅对丰硕的成果感到自豪,更喟叹于村中各民族间拧成一股绳一般强大的凝聚力。民族民众共建设,硕果累累喜人心。此次参观了解不仅加强个人的社会素养,人文关怀,将民族团结乡村带入大众视野,希望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性给新疆更多地区的乡村发展送去福祉。“了解了村庄的历史,我十分感动,少数民族间互相帮助、共筑历史的情谊让我铭记在心。”实践队员陈美希如是说。

自治乡成立后,如何让村庄的经济发展起来成为了村中的主要难题。此时,村庄合作社应运而生。队员们启程前往刺绣合作社进行走访。在合作社中,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锡伯族特色刺绣制品以“对口援疆”工作为平台,大力推动发展文化特色产品,通过广接刺绣订单、定制特色戏服等方式实现了乡村经济振兴,为民族文化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民生新支持。

此外,队员们相继走访了花卉合作社、文化广场餐饮一条街等场所,对文旅产业带动村庄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在走访中,队员们看到了精美的刺绣作品、生机勃勃的花卉、香气扑鼻的特色美食等,队员常晓桐发出感慨:“在这些场所里,满满都是锡伯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实地调研伊车嘎善村,亲身体验基层生活,实践队员们更好领悟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小小石榴籽,殷殷中华情。队员们深入行动,参与到当地社会服务和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民族群体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伊车嘎善村民族族内文化发展还并不十分完善。“一位达斡尔族阿姨告诉我们,达斡尔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却未能得到发展,甚至没有相对应的文字。少数民族发展之路依旧任重道远,我们青年学生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将所学知识带入千家万户,让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切实得到发展。”队长王子菡坚定地说。队员们听取村民对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具体需求,并就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发展大局进行了探讨,认真落实政府的民族团结政策,以推动当地的教育、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此次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情寄天山实践队积极开展研学活动,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增进了队员们的认同感和包容性,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坚定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体悟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意义,增强乡村民族文化软实力。

实践队员采访村民 陈美希摄

队员参观文化广场 陈美希摄

队员体验锡伯特色文化 陈美希摄